魏书生和他的教育思想简介(六)

首页    走进英才    校园文化    魏书生和他的教育思想简介(六)

    把教学和教人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科学结合起来,把教学与未来结合起来—这是魏书生教改思想的几个鲜明特点和几个重要环节。
教学与教人相结合。此亦即所谓的教书育人(狭义上的)。魏书生把教学与教人看成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他“教书”是为了“教人”,绝不单纯的为教书而“教书”。他的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教人”,不是为了“教书”。他把班主任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反过来,又用班主任工作推动教学。一言以蔽之:教学与教人相结合,中心则在“教人”上。
    实际上,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人,都应紧紧围绕人来展开。离开了这一条,也就离开了教育的宗旨。魏书生说:“我始终把学生当成一个人来看,而不是把他们看成‘学生’。”这话寓意深长。
    把学生看做一个人,就是说他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原始意义上的“学生”,而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一个有待于全面发展(而不仅是知识增长)的人。这种全面发展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它包括智力、能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等。
    前苏联教育改革家费可夫所创立的“小学教学新体系”,其核心内容就是教学要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得到最理想的效果。什么是一般发展?费可夫说:“一般发展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包括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的个性特征的发展。换言之,它是指教学中高于任何单打一部分呢的个性心理的整体发展。”要使学生获得“一般发展”,除了“课堂上要有真正的精神生活”外,还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以补充,即组织第二课堂。
    这一点是魏书生充分意识到了的。他除了使课堂教学尽可能生动活泼——使学生过“真正的精神生活”外,还设置了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去野游和做好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正常的“一般发展”,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教学与科学相结合(教学科学化)。这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魏书生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学,组织教学活动;二是指他结合教学内容随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发展的现状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生所学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这两方面在魏书生的教学中体现得都很突出。仅就第一方面来说,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他的教改是以科学的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乃至哲学)为依据的。在课堂教学中,他常采用一些科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他比较精通心理学,善于在课堂上准确的捕捉学生的心理活动而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他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采取小声讲述方式,或者采用静场等方式。再如,他利用学生的竞    争心理来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此外他还从心理学角度给学生讲记忆的多种方法,讲人的大脑的思维方式。他告诉学生,做什么都要讲效率,要培养自己的效率感。如此种种,都说明他已经把教学与科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了。
    这也是现实的一种需要。在今天,科学已经走进生活的各个角落,一切都与科学发生联系,一切都离不开科学,何况教学?
    教学与未来相结合。广西教育学院的一位副院长、副教授在一篇文章中称赞魏书生“站得高、想得远、干得实”,这个概括是很恰切的。
    他确实站得高、想得远。从他走上教改之路的那一天起,他的两眼便眺望着未来。“我想到的是20年后,中国的一代人。”他这样告诉我们。
    从这个思想基点出发,他在教学中时时思考着怎样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未来人”——适应将来社会需要的人,具体表现在“两个能力”的培养上。“我尽可能教给学生的,是终生受用的东西。”他说。终生受用,既包括现在,也包括未来。这里,他把教学与未来结合在一起了。
    实际上,教育从来都是为了未来而培养人、塑造人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一门关于未来的科学。在今天,教学的这一特点更加突出了,他要求教育用战略的眼光来指导今天的教学。如果把学生比作产品,那么教育这个工厂和教师这个企业家就必须时时考虑它(或他)的产品将来在社会上的“销路”,否则,它的生产就是盲目的,其产品也会遭到社会的拒绝使用——教育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脱节。在今天社会上,这已经是一种很严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就为教育体系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任务。因为自古以来教育的功能只是再现当代社会和现有的社会关系。如果拿过去相对稳定的社会同今天加速发展的世界相比,这种变化就很容易解释了。当教育的使命是‘替一个未知世界培养未知儿童’时,环境的眼里便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刻苦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构成未来的蓝图。”
    魏书生,他正眺望着未来。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