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和他的教育思想简介(五)

首页    走进英才    校园文化    魏书生和他的教育思想简介(五)

   魏书生教改思想体系的核心主要是由“两个能力中心”组成,它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则可用“三个结合”加以概括。
    “两个能力中心”是指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中心;“三个结合”是指:教学和教人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相结合、教学与未来相结合。具体表述如下:他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为中心,立足今天展望未来,组织和设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魏书生在教改实践中,首先的一个着眼点就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他的教改活动是从这一点开始的。他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班主任工作及其他教学、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闯出一条新路,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言而喻,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宗旨在于改造人、塑造人。人,要想获得正常而全面的发展,不接受教育是不可思议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人的一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毕竟是一少部分,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之外——非正规教育环境中度过的。而在这“大多数时间”内,人的思想品德(心理品质)仍然要发展,要完善。这种发展靠什么呢?除了社会一些偶然性因素影响外,主要靠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是人为了形成一定的个性品质而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自我控制过程。它对人的后一阶段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人的这种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主要在学校教育阶段(包括同时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的。因此,从根本上讲,学校教育应该是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并承担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这一使命,这也是改进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许多教育家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反复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没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又说:“我深信,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内省,实际上就是自我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困难是“意义障碍”,即认识障碍和情感障碍。要解决这个障碍,比较有效的方法便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我们从魏书生的这方面实践上看,其效果是很显著的。到过魏老师班上的人,都会明显感到学生的气质不同一般,其自制力是很强的。魏老师经常外出开会,但学生在没有班主任的情况下仍然按原计划进行学习,开展活动。
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一做法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它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学科。传统的教学思想体系,特别是凯洛夫的教学思想体系,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他们只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程度,而不注意运用知识的能力。科学和历史的发展宣告了凯洛夫时代的结束。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量剧增并不断更新的时代,传统的知识传授法是相形见绌了。如何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走出校门后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唯一的途径便是培养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就能保证他走入社会后,不断自觉的根据社会需要来补充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使自己能持久的立足于建设者的行列之中而不被淘汰。所以我们说,魏书生的这一举动是富有战略眼光的。
    就学习过程来讲,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教材的内容、学习方法等,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东西。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把这些外在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东西——知识、品格、素质、能力等。那么,外因如何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呢?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习动机问题,二是如何调动主观能动作用问题。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提倡自学,是解决这两个难点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倡自学,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自学,用魏书生的说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采摘知识的果实”。教师的外因作用则表现在指导、点拨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接收,又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又帮助他们形成了自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准备下必不可少的条件。再有,这种方法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无效劳动,教师可以利用节省下的时间做更重要的工作。
    魏书生说:“也许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一件今日播种,五年后,十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才能收获果实的劳动,但这有什么关系呢?道路的崎岖、坎坷、漫长,不正显示出它的探索价值吗?”

浏览量:0